这两天股票配资网站查询,苏州十全街的“狐狸树洞”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悄然走红。两位游客蹲在十全街五龙堂口,在被水泥封堵的树洞上用颜料勾勒出一只灵动的小狐狸,灰扑扑的水泥面瞬间变成充满生机的“艺术小品”。视频中,巡逻此地的青年城管队员从最初的驻足询问到最终的微笑默许,1分16秒的画面收获7.2万点赞,赞扬苏州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情。
这场意外的街头艺术互动,不仅让“狐狸树洞”成了十全街的新晋打卡点,更打开了一道观察城市包容度的窗口——当刚性管理遇上柔性表达,当异乡游客撞上本土治理,苏州用一场温暖的对话,诠释了城市文明的另一种可能性。
苏报融媒记者李浛芃/摄
即兴彩绘:一种艺术创作里的城市共鸣
“90后”攀枝花女孩冀诗睿从未想过,一场旅行中的即兴创作,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。冀诗睿是一位墙绘师,同时也是专注城市“微更新”的自媒体人,职业习惯让她对城市的角角落落格外敏感。
7月25日下午4点,冀诗睿正和搭档在苏州十全街闲逛。远远地,十全街五龙堂口的一棵梧桐树,把她俩吸引住了——一块灰扑扑的水泥像补丁似的“贴”在树的底部。走近后冀诗睿猜测,这是为了防止树洞里滋生蚊蝇,管理方用水泥封堵后留下的痕迹。
“树洞的形状像天然的洞穴,何不让一只‘小狐狸’藏在里面,正好可以呼应‘树与动物’的自然关系。而且狐狸的灵动,也能中和水泥的沉闷。”冀诗睿和搭档相视一笑,从随身包里翻出丙烯颜料,开始席地创作。
接下来的两个小时,她们专注地勾勒轮廓、填充色彩。过往行人的脚步声成了背景音,不时有路人停下来夸赞,“小姐姐好厉害,画得好漂亮”“姐姐,加油画”,善意的鼓励让笔下的小狐狸愈发鲜活。
这时,一名青年城管队员走了过来。让冀诗睿意外的是,对方只是温和地询问:“你们是从哪里来的?”当她解释是想美化环境时,旁边的市民也主动搭话:“原来的水泥确实难看,姑娘画得挺好的,去反映一下。”这种自发的“解围”让她倍感温暖,也感受到苏州市民与管理者之间那种默契的平衡。
傍晚6点,“狐狸”尾巴的最后一笔落下时,夕阳洒在画上,毛茸茸的狐尾仿佛在光影里轻轻摆动。这座只停留了两天的城市,此刻让冀诗睿感到格外温暖。“苏州的美,是那种能让人静下来的细腻,就像这只小狐狸,不需要张扬,却能让人一眼记住。”她坦言,自己后来才知道十全街属于苏州古城核心,多个部门协同管理,却藏着一种柔性的包容,让她很感动。
图片由冀诗睿本人提供
柔性执法:一次管理边界上的善意探索
刘武杨是姑苏区双塔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队员,当天他注意到那两个蹲在树下的身影时,正在执行日常巡查。他和队友祝毅涵对这条街上的每棵树都熟稔于心,尤其是五龙堂口这棵梧桐,“之前为了防止树洞生虫,特意做了水泥封堵处理。”
7月25日下午,他远远看见两人手持颜料在水泥面上涂抹,立刻加快了脚步。“按规定,树干上是不能乱涂乱画的。”刘武杨走近时,水泥面上已经有了狐狸的轮廓。他仔细看了看——水泥层与树干衔接处密封完好,颜料只在水泥表面,确实未伤及树木。
“当时脑子里闪过两个念头:一是规定不能破,二是周边市民说得有道理。”刘武杨决定先不制止,而是拨通了中队长陈晓晨的电话。“陈队,五龙堂口有游客在封堵树洞的水泥上画画,市民都挺支持,你看怎么处理?”电话那头,陈晓晨听完描述后决定让她们先画完。
这个决定只用了不到十分钟。刘武杨告诉记者,这是他工作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,“以前处理乱涂乱画的行为,都是直接劝离或清理,但这次不一样。水泥封堵是为了治虫,树洞画画是为了美化,并不冲突。管理的目的是让城市更好,只要不违反原则,为什么不能留个空间?”他站在一旁,静静看着狐狸的耳朵、眼睛、蓬松的尾巴一点点浮现,“路过的人越聚越多,都笑着拍照,也有给姑娘加油鼓劲的,那场景真的挺暖的。”刘武杨说。
这场看似偶然的“放行”,背后是十全街管理模式的悄然转变。双塔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,城市管理不是把城市管成“标准答案”,而是让它既有序又有活力。近年来,随着十全街成为网红街区,管理团队一直在探索更灵活柔性的治理方式,更注重“该不该管”和“该怎么管”。
老街新生:一场城市更新里的包容实验
这两天,“狐狸树洞”火了之后,十全街又多了个新话题。早上出门,住在双塔街道滚绣坊社区的居民王素珍,就会看见不少人正举着手机在梧桐树下拍照,“以前这棵树就杵在那儿,谁也不会多看一眼。现在成了宝贝,就是年轻人说的‘打卡’,挺有意思的。”这位在十全街生活了三十年的“原住民”感慨道。
“之前街上墙面斑驳,路灯昏黄。”王素珍记得,那时的十全街是本地人过日子的地方,谈不上“美”,只图个方便。转折始于去年的街区更新。铺设崭新的石板路、打造宽阔的步行空间,更重要的是,多了许多“设计感”——消防栓被画成卡通人物,变电箱穿上“苏式风景”,沿街还冒出很多设计感的雕塑装置。这种变化,在她看来,是“老街越来越会跟年轻人聊天了”。
“‘狐狸树洞’的走红,本质上是人们对这种互动的认可。大家点赞的不仅是画本身,更是画背后那种‘城市愿意倾听、愿意包容’的态度。城市管理者对‘树洞画’的柔性处理,看似小事,实则是治理理念的进步。”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、旅游管理系教授周永博认为,这也体现了城市更新从“物理改造”到“人文滋养”的进阶。“过去,城市更新常陷入‘千城一面’的困境,把整洁、统一等同于文明,却忽略了城市的多样性。而十全街的成功在于‘保留底色、鼓励添彩’——苏式建筑的粉墙黛瓦是底色,而游客的树洞画、商户的个性招牌、市民的街头闲谈,则是不断生长的色彩。”
正如视频中一位网友的留言:“好的城市,会让每个路过的人都想为它添一笔色彩。而苏州十全街,显然做到了。”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